LNG保冷管道保溫材料需具備低導熱系數、耐低溫、抗水汽滲透等特性。目前常用的材料包括聚異氰脲酸酯(PIR)、聚氨酯泡沫(PUF)和玻璃纖維等。例如,PIR材料因其閉孔結構能有效阻隔水汽,導熱系數低至0.02W/(m·K)以下,被廣泛應用于LNG管道的直管段保溫;而PUF材料則因其柔韌性好,更適合彎頭、閥門等異形部件的包覆。
保溫施工的規范性直接影響保溫效果。以直管段為例,保溫層需分層錯縫鋪設,每層接縫處需用專用膠帶密封,避免形成“熱橋”現象。防潮層與防護層的施工同樣關鍵。防潮層需采用鋁箔、聚乙烯薄膜等材料,防止水汽侵入保溫層導致導熱系數上升。
LNG保冷管道保溫系統需定期維護以保持長期性能。日常巡檢中,需重點檢查保溫層表面是否破損、結霜或變色。例如,若管道某段出現連續結霜,可能表明保溫層內部存在空洞或水汽侵入;若防護層出現銹蝕或脫落,則需及時修復以防止保溫層受損。
水汽侵入是保溫層失效的常見原因。若防潮層破損,外界水汽會滲入保溫層并在低溫下結冰,導致保溫層膨脹開裂。性能優化需結合運行數據與材料特性。例如,某LNG終端通過安裝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管道表面溫度,發現某段管道在夏季高溫時段表面溫度異常升高。經檢查發現,該段管道保溫層因長期受紫外線照射老化,隨即更換為耐候性更強的保溫材料,使管道夏季熱損失降低25%。此外,在管道支架、閥門等熱橋部位增設局部保溫,也能提升整體保溫效果。
LNG保冷管道保溫層需將熱流密度控制在低于10W/m2的水平,以維持LNG的液態狀態。若保溫效果不足,管道內壓力可能因氣化體積膨脹而超過設計上限,觸發安全閥排放,造成資源浪費。此外,LNG管道的保溫還需應對環境與機械損傷。埋地管道可能受土壤濕度、凍土層變化影響,架空管道則需抵御風霜雨雪侵蝕。